400-123-4567
【摘要】一次三校社区示范经历让我意识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
从实际出发,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来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可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体验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提问、设计思维能力
1. 背景
课堂营造需要生活原味,二者的结合对孩子学习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笔者参加过一次三校社区示范课活动,这次经历让笔者意识到了课堂导入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
询问设计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比较
1. 导入阶段
【试讲片段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开场白起着关键作用。
嗨,宝贝,你今天感觉怎么样?S1:我很好,谢谢。T:哦,太好了。
你喜欢什么?S1:我喜欢狗。(改正为狗)T:太棒了。好女孩!而且我
喜欢玩游戏。你喜欢吗? Ss:喜欢。 T:我们一起玩游戏吧---魔术
眼睛。(利用PPT快速闪现数字,让学生大声朗读,引出数字的话题。)T:哪一个
你喜欢哪个数字? S3:我喜欢 4。 T:你能猜出我喜欢哪个数字吗? Ss:“
T:你真聪明。我喜欢2和4。我24岁。那么,你多大了?你可以说“我…。”
S6:我很好。作者用了同样的思路引入数字话题,但是通过一段活泼可爱的歌曲视频引入。
孩子们会随着歌曲自动数数,并与同学们讨论自己喜欢的数字。
【教学片段1】
步骤一:听《Howmany?》这首歌,对数字有初步认识,并跟着视频学唱这首歌。步骤二:
数数(PPT逐个呈现数字),提出“你喜欢哪个数字?”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最喜欢的数字
数字“我喜欢……”提前准备好彩色的数字,现场把孩子喜欢的数字给孩子,有效提高他的
步骤3:猜,然后自然过渡到“我喜欢哪个数字?试着猜一下。”
鼓励学生自由猜数字。这将引出年龄这个话题,然后快速进入 A 部分的“学会说”部分。
关键句型“你多大了?”用于与学生自由交流。T:哦,你喜欢5。你喜欢1。所以
你能猜出我喜欢哪个数字吗?学生:5/7/4/2...老师:Bingo。我喜欢 2 和 4。为什么?
S:那是你的年龄。T:你真聪明。我 24 岁。那么,你多大了?S:我 9 岁。
【比较分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必盲目地参考教材,完全可以摆脱这个束缚。
内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身边小事做起,试教环节1的介绍比较枯燥。
当我和学生讨论我最喜欢的数字时,很多学生对于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
如何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作者想到了引入兴趣。
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动、活泼,利用生动活泼的动画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一首名为“Howmany”的数数歌充分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然后歌曲过渡到“让我们继续数数。”这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哪一个
number do you like?”(你喜欢多少个数字?”)激发了学生发言的欲望。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受。
为幼儿提供实践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参与自主探索。
2.阅读阶段
【试教学片段2】介绍完毕后,老师展示Helen的大头照,师生展开对话:
T:海伦呢?海伦多大了? S:8岁。T:现在,我们来看动画片,
然后告诉我答案。(看完动画后,教新单词七个)T:哦,海伦很高兴
今天,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T:我们去参加她的派对吧,好吗?Ss:好的!T:
很多朋友来了。你看,有多少个男孩/女孩?我们来数一数。学生:“T:他们是什么?”
谈论什么?让我们听听。(教授强调“你多大了?我…生日快乐!
谢谢。”
【教学片段2】
经过最初令人感兴趣的介绍,直接进入第二轮微文本:“Howoldare
你呢?”“我……”然后介绍海伦,并过渡到生日的话题。这是一个大脑
风暴——拓展思维,让学生谈谈根据生日这个词想到了什么?
话题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有话可说,给学生时间大胆发言,更有利于微信文章的
本的出现,然后过渡到海伦的生日。
教学片段如下:
T:当你看到“生日”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想法?
例如,当我看到“生日”这个词时,我会想到蛋糕、生日
蛋糕,你呢?
(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及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S:生日蜡烛/生日蛋糕/礼物/糖果/朋友/……
(老师边复述边用PPT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去理解)
T:那么,海伦的生日呢?我有个问题,海伦几岁了?
S:六/七/八……
T:现在我们先看动画片,然后告诉我答案。
(学生欣赏动画,整体感知微文内容,掌握关键信息。)
T:那么,海伦是怎么庆祝她的生日的呢?
S:聚会。
T:是的,她的朋友来了。他们说了什么?我们看动画片吧
再来一遍。(第二次看动画的时候,出题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这一次学生要抓住并注意细节。)
该部分也已改变。)
[对比分析]
第二次试听课中,作者设计了海伦生日聚会的场景,但场景感不强,缺乏孩子的
在思考和说话的过程中,儿童更容易直觉地输入。相反,在教学环节2中,作者采用了分层设计来
引导课文的学习,增加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学习过程贯穿着学习习惯的培养,看两遍动画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更有针对性
性和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学习习惯。
3. 洞察
通过本次示范课的试教经历,笔者有以下感悟:创设有趣、真实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景创设、前后提示,培养学生的预测、推理等理解能力。
参考: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义务教育教材:一年级英语第二册[T]。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堂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